出刊日期|

以聆聽編織歲月 受到寂靜邀請 與自然同行的生命之旅: 自然筆記 / 臺灣聲景協會 范欽慧

面對未來世界的必修課<4>

1.透過「聆聽」認識環境、與自我對話。
2.透過「聆聽」反思世界。
3.向大自然學習,先回到內心最柔軟的所在。

面對未來世界的共同必修課」系列報導

午後的臺北街道,車水馬龍的喧囂聲與一旁道路施工的鑽地聲此起彼落,時而激昂合奏、時而相互咆嘯,這是每日上演的「多重奏」,也是都市生活的日常。轉身步入植物園,將喧鬧拋諸腦後,迎面而來的是輕快的蟲鳴鳥啼聲、以及微風輕拂樹梢的沙沙聲,週遭的花草樹木隨之輕輕搖曳,彷彿正享受著這都市中難得的和諧與寧靜。穿越植物園,臺北教育電台如秘境中的城堡般映入眼簾,前來迎接的是《自然筆記》節目主持人范欽慧,準備帶領我們一探她二十多年來,從「廣播人」成為「社會實踐者」的精彩旅程。

范欽慧錄製自然筆記廣播節目。

透過「聆聽」 讓生命與自然連結

我所擁有的這個世界
就是一個繽紛的小宇宙
依循獨特的運行道理
面對著存在的喜悅與困頓
但 20 年留下的不是「時間標本」
而是充滿活力的演化
與持續躍然發展的生命體

—自然筆記20年 浮聲錄夢特展

「我想要成為走進森林裡,能夠察覺到當下的花開花謝、分辨出不同種類的蟲鳴鳥叫,感受到大自然的時序更迭,一個與自然深刻連結的人。」

時間回到 1997 年,面臨人生思考的范欽慧,察覺到內心有一股對於大自然的嚮往,著迷於賞鳥的她,思考著如何擁有光靠「聆聽」就能夠辨認出物種,這般與自然深刻連結的能力。受到這個想法的推動,范欽慧決定從自身媒體專長出發,以媒材相對單純的廣播製作切入,《自然筆記》節目於焉誕生,開播至今已超過二十年,榮獲五座廣播金鐘獎,而這段旅程現在還在持續當中。

范欽慧分享過往經驗。

翻開節目第一集的企劃稿,范欽慧依舊記憶深刻,泛黃紙張上密密麻麻的手稿,紀錄了當下的創意想法,透過開闢各種主題式的小單元,范欽慧拜訪昆蟲、植物、天文、魚類等不同自然領域的專家與達人,甚至走出錄音間,帶領聽眾一同拜訪受訪者的研究室,也曾遠赴國外訪問國際自然教育工作者,甚至以「廣播人」的身份投入野地錄音的創作,透過聲音與聽眾分享臺灣土地之美。對范欽慧來說,《自然筆記》給予了她一個簡單而有力量的身份,去認識自己想要認識的人、去展開自己想要發展的創作,並且樂在其中。

1997年自然筆記第一集節目稿

跨越時空 與「寂靜」相遇

2012 年范欽慧與林務局合作,出版《離家出走一起去森林》一書,透過文字與聲音紀錄過去一年走訪臺灣十二個森林遊樂區,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其中,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豐富生態以及繽紛多樣的自然聲景令她印象深刻,也成為她日後進行聲景創作心目中的首選地點。

「那樣的聲音是很有靈性、很有力量的,但一般人卻不知道怎麼欣賞。」儘管藉由廣播和大眾分享精彩的自然聲景,范欽慧卻思索著還能用什麼方式做得更多,「如何將聆聽的美好傳遞給更多人?」、「如何用聲音連結想傳遞的環境理念?」心中留下的疑問,在遇見《一平方英寸的寂靜》這本書之後漸漸有了答案。

范欽慧在大自然中錄音
范欽慧錄音創作中。(圖 / 范欽慧提供)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書名的由來,來自於作者—美國野地錄音師 Gordon Hempton 守護自然的真實故事—為了守護美國霍河雨林(Hoh Rain Forest)的寧靜,Gordon Hempton 將當地原住民贈與的一顆小紅石放置在雨林中,作為守護寂靜的宣示,並與奧林匹克國家公園(Olympic National Park)達成協定—「確保在這顆石頭的範圍內不被噪音所干擾。」透過這一平方英寸的約定,得以改變雨林上空原有的飛機航道,為周遭廣大土地帶來寧靜。

深受作者行動與書中所傳遞的價值所感動,范欽慧主動透過電子郵件向作者道謝,沒想到受到作者的邀約,請她寄出一顆代表臺灣的石頭,並將其與守護寂靜的那顆小紅石一同擺放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裡。這顆來自秀姑巒溪的石頭,最終回到范欽慧手中,並伴隨著 Gordon Hempton 的祝福—“Silence will come home.”(寂靜終將回家)。

范欽慧與Gordon Hempton
范欽慧與Gordon Hempton。(圖 / 范欽慧提供)

踏上寂靜山徑 在山林中「傾聽寂靜」

受到 Gordon Hempton 的啟發,范欽慧決定付諸行動,要保存屬於臺灣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在她心目中最合適的地點,正是多年來令她流連忘返的太平山森林。2013 年范欽慧發起「寂靜山徑」運動,向林務局羅東林管處提出設立「寂靜山徑」之構想,開始籌組團隊到太平山進行聲景的研究調查,這場運動持續長達六年,2018 年,海拔 1,800 公尺的「太平山翠峰湖步道」正式成為全世界第一條「國家級寂靜山徑」,邀請每位前來的訪客透過「聆聽」重新認識大自然,以更尊重環境的方式,在寂靜當中感受自然的原始之美。

寂靜山徑公約
1.不大聲喧嘩
2.不用擴音喇叭
3.不沿途播放音樂
4.不踩踏苔蘚

「寂靜是一種邀請,也是一種喚醒。」沿著山徑設置的告示牌,透過文字一步一步引導著到訪的人靜下心,用聆聽的方式與環境互動、體會寂靜的價值,初次到訪的人無不深受感動。「大部分的人從來沒有想過聆聽會是這麼有力量的,除了和環境有更深刻的連結互動,更是靜下心看見自我、與內心對話的一個過程。」寂靜山徑以溫柔的姿態療癒人心,也同時扮演著環境教育的重要角色。

范欽慧錄製的太平山聲景。

寂靜山徑運動這股以公民向上影響政府的力量與推動歷程,獲得國際的廣大關注,范欽慧將其撰寫成論文摘要投稿至北歐地理學者研討會,並遠赴挪威進行發表,將臺灣在地經驗連結國際。當全世界以環境保育的角度重新思索「寂靜」的同時,「寂靜山徑」為臺灣寫下了具代表性的里程碑。

太平山寂靜山徑
圖 / 范欽慧提供

2020 年,范欽慧計畫進一步推動「國家公園寂靜山徑」,地點就選在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陽明山夢幻湖步道,「聆聽寂靜不見得一定要在人煙罕至的地方,重要的是那個地方本質是精彩的。」在夢幻湖聽了二十年,范欽慧知道它有多「吵」又有多「好」。范欽慧分享,她在夢幻湖錄製的聲音被刊載在國際的聲景地圖平台“Nature Soundmap”上,「能被收錄的音檔都是經過挑選的,除了錄音品質要好,最重要的是要夠特別。」這一段聲音至今已被聆聽超過五萬次,「世界上有這麼多人聽見這個來自臺灣土地獨一無二的聲音,但是我們自己國家又有多少人感受過仔細聆聽過?」透過國家公園寂靜山徑的設置,范欽慧迫不及待要讓更多人認識夢幻湖精彩的另一面。

范欽慧錄製的夢幻湖聲景。

透過聆聽反思生活

「人活在聲音裡面,聲音是當下所有事物的集合,聆聽的重點是如何透過聲音重新連結當下。」

在工業革命之後,伴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扭轉了人們生活中原本習以為常的聲音樣貌,開始習慣吵雜的街道聲、習慣生活中有電視機、電腦、手機的陪伴,聲音的存在感被人造的物品所佔據,使我們的感官被這些聲音所宰制,失去與自然環境的連結,一但脫離了習以為常的生活場域,就會喪失安全感。范欽慧舉例,就像在都市裡生活習慣的人突然來到空無一人的森林裡,即便四周充滿大自然的聲音,還是會覺得周遭一片「死寂」,對於身處這樣的環境感到空洞、害怕。「但所謂的死寂,究竟真的是了無生氣?還是其中蘊藏了許多等待發掘的寶藏?」這是范欽慧認為可以透過聆聽去挖掘的問題,而重新學習聆聽,就是一個修復感官的過程。

范欽慧毅然決然投入 生態教育

然而聲音的議題牽涉廣泛,范欽慧卻發現生活中的教育、環境政策、居住設計完全忽略關於聲音的思考,現代人除了缺少聆聽的練習,也缺乏關於聆聽的價值建構。在過往推動寂靜山徑運動的過程中,范欽慧匯聚各方能量投入聲音的研究與關注,為了推廣聆聽文化,並進一步將聲景文化與常民生活做連結,2015 年范欽慧成立「台灣聲景協會」,致力於推動聲景的研究保存、環境教育以及相關公共事務的推動,透過報導、講座、活動呼應現代生活關於聆聽的不同議題。

2017 年開始,台灣聲景協會更將每年 7 月 17 日定為「臺灣聆聽日」,除了與 7 月 18 日的世界聆聽日接軌,也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透過「傾聽」進行一場社會運動,邀請忙碌的現代人一起重新學習傾聽,以聲音連結環境、人文、歷史,藉此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傳遞環境保育之理念、思考永續生活的可能樣貌。

自然 啟發自己走向不一樣的生命歷程

二十多年歲月,范欽慧以廣播節目出發,透過「聆聽」進行歲月的編織,並依循大自然的引領,透過著這些編織持續開拓不一樣的道路,與大眾分享旅途中的種種精彩風景。對范欽慧來說,《自然筆記》像是一棵大樹,隨著歲月生長出許多根系,跟著節目的脈動不斷向外延伸展開,「這是一個邁向永續的過程,但這個永續對我來說不是一個時間的軸,而是在不同的時間斷面中,那些延伸出去的根系在當下連結到的其他更多的事物。」

「走入自然,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這是范欽慧時常碰到的提問,也是她這幾年一直在思考、反省的問題。二十年來以廣播人的身份走入自然,范欽慧同時也是野地錄音師、紀錄片編導、作家、節目主持人、環境教育工作者,持續透過不同的身份與媒介與大眾對話,以自身行動的實踐,傳遞著友善大自然的價值。

范欽慧進行生態錄音
圖 / 范欽慧提供

「許多人認為我做的事情是在教育別人、教育社會,但我認為我才是那個被自然邀請、被教育的人,我只是將旅程中的某些反思分享出來,希望帶給他人一些對世界不同的想像。」范欽慧說,自己並不是要成為自然的代言者,只是足夠幸運在走入自然的過程中和自己對話,透過聆聽獲得啟發,這當中有喜悅也有考驗,而她選擇願意去學習、相信生命的帶領,讓他去經歷、去看、去聽,最後讓這些事情引領自己到一個不一樣的生命歷程。

除此之外,范欽慧認為自然啟發了自己不斷用新的視野觀看生命,身為一個女性,步入家庭成為一名母親之後,在好奇生命本質的同時,自己也成為孕育生命、照顧生命的人,就像回到了原點連接回原本的自己,重返「無」的狀態,接著再重新出發。「自然顛覆了我很多對空間和時間的想像,生命就如同自然有季節變化,春夏秋冬看似一個軸線的延伸,但同時也不斷在『重返、回歸、再出發』的循環過程中,獲得新的力量。」對范欽慧來說,走入自然,自己依舊在不斷學習、反思的路途上。

向大自然學習 先回到內心最柔軟的所在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許多人會期望藉由親近大自然來幫助孩子身心發展,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范欽慧帶著孩子從小走訪各個工作現場,大自然成為孩子成長學習的重要場域。在過去的著作中,范欽慧分享過許多孩子在大自然中學習的故事,但是在親近自然之前,她認為孩子必須先學會認真面對自己的生命,父母必須給予足夠的陪伴,在與孩子的親密互動中,回到孩子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建構他對人、對周遭世界的安全感與信任感,才有機會進一步陪著孩子一起去探索、去發現世界。

聆聽大自然就是最好的 生態教育
圖 / 范欽慧提供

「自然其實無所不在,山海是自然,房間裡的蟑螂、壁虎也算是自然,你就是自然,你就是愛,回歸愛的根本,建立與孩子之間的溫暖連結才是最重要的。」

以家長的角度看待學習,范欽慧認為家長對孩子最大的影響來自於身教,自身對事情的態度、對價值的選擇,將深刻影響日後孩子為人處世的方式,而范欽慧選擇認真陪伴、認真生活,在育兒的同時也堅持著透過自己的方式追逐夢想。「我覺得自己最後會給孩子留下的,或許只是一個身影,但是我想讓孩子知道,媽媽是願意付出願意努力經營自己人生,願意去關懷世界,並且勇於實踐自己理想的人。」

以自身對生命的態度出發,范欽慧期許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堅毅且謙卑,勇於付出且懂得感謝的人。「很多人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茁壯,變成一顆大樹,我認為孩子不一定要成為大樹,但他必須要看重自己,在面對挑戰的時候相信自己,也願意支持別人,成為別人生命當中的天使。」在窗外的樹木搖曳聲中,范欽慧以溫柔的語調,道出對孩子最堅定的期許。

范欽慧 生態錄音師
圖 / 范欽慧提供

范欽慧給孩子的話

范欽慧的推薦書籍

1.搶救寂靜 / 范欽慧 著
2.一平方英吋的寂靜 / Gordon Hempton 著
3.寂靜山徑的呼喚 / 范欽慧、陳維霖 著

info
自然筆記節目網站
台灣聲景協會網站
台灣聲景協會粉絲專頁

面對未來世界的共同必修課」系列報導

圖 / 白騏瑋
文 / 白騏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