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春日食事(下)

本文接續自:春日食事(上)

今年春天雨量仍然偏少,對於只靠下雨水灌溉作物的我的沙子田而言,代表種植工作勢必延遲了。幸好,我喜愛的大面積作物——花生和樹豆的耕種期不是很嚴格,等到夏天雨季來臨時再播種都沒有問題。洛神花的部分,現在則先在將種子在育苗盤裡育苗,等雨水更豐沛時再將洛神苗定植。而少部分種植在房子附近的植物我仍然會用搜集好的雨水灌溉,這些植物都是一旦長到一定的大小,就不大需要照顧的耐旱耐瘠植物,像是樹菠菜(Cnidoscolus aconitifolius)、棉花、木瓜、左手香、樹薯等。

雨水循環
旱季先將種子放在盆裡育苗,等到雨季來臨時再移植到土壤裡。
雨水循環
洛神花苗。

儘管因為漫長旱季而休耕的田地讓人有些沮喪,但這塊地並非完全乾枯。我從家裡室內排出的灰水(廚房、盥洗用水)灌溉了香蕉圈,而幾株芭蕉也在幾個月內抽高了好多,甚至還長了芭蕉苗。家屋北方與周遭的植物共同創造出半遮風、半日照的微氣候,這樣的環境除了適合育苗,更高的濕氣也能讓我在周遭種下需要保濕的香草植物,北面的砂質土壤也長出不同於南面田地的野草與植被。我在想,或許還要在家屋四周增加生態池,再為環境增加更多樣的微氣候。在面對強勁的海風、長期的旱季、以及絲毫無法留住濕氣的土質,仍然可以能透過多層次的人為或自然地景、特別強韌植物以及少量的水創造出不同的可能與改變。

雨水循環
2020年夏日,剛建置好處理家庭中水的芭蕉圈。
雨水循環
九個月後,芭蕉圈的芭蕉已經超過兩米高。

相較於田地灌溉的緊張感,我的居家用水就相對寬綽。自從去年七月正式啟動居家雨水系統後,我觀察到自己大約每五到六週會用掉一噸的水。一噸的水包含了所有室內用水、育苗以及盆栽區的植栽灌溉、洗澡和其他的清潔工作,並不包含飲用水、馬桶沖廁(我使用堆肥廁所)以及洗衣用水(我在洗衣店洗衣)。雖然去年夏天颱風並未我帶來許多雨水,但上個冬天零星的幾場大雨仍為我添滿十噸的雨水,供我今年使用。

儘管並不擔心家中水龍頭斷水,面對越來越極端的氣候,我仍然十分謹慎地使用水資源,也隨時在思考要怎麼讓更多雨水留下來、如何讓田地更抗旱。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使用不含起泡劑的洗潔劑,洗碗時搭配魔法菜瓜布(用壓克力毛線鉤針而成的菜瓜布,不使用洗碗劑就能去油去垢),就能有效省水。另外,一般家庭用水用途比例最高是馬桶沖廁。由於完全不用水的乾式廁所在後續堆肥處理的部分門檻確實比較高,的確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一樣使用乾式馬桶並確實處理堆肥。但仍然有許多方式能有效節約馬桶沖廁的用水。搜集家庭中水(洗菜水、洗澡水)沖馬桶是最容易實踐的,再來就是想辦法搜集屋簷的雨水。最後,國內外都有人在嘗試更「超出想像」的省水法,例如用不會有臭味的方式(酵素桶或木屑桶)搜集尿液,再將儲存了幾天份的尿液一次性沖進馬桶裡,或是將裝滿有機碳質的尿桶帶到私人農地或開心農場做堆肥。

雨水循環
種下植物之後確保在植株周遭蓋上厚厚的覆蓋物,除了可以保濕也能防止夏天土壤過度曝曬。

我幸運地能在規劃家園的時候就優先將水資源視為重要議題,透過樸門設計的原則將珍貴的水資源留在自己身邊更久一些。我在田裡生活的第一年(2020 年春天至2021 年春天),儘管降雨量比往年都來得低,但僅僅靠著雨水生活和灌溉的這塊沙子旱地,仍然在一年的時間內為家屋以及田地增添了些綠意。希望在未來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考驗時,不管是家園管理上還是自我的內心也都能更具韌性。

雨水循環
種在土地邊界的香茅、椰子、翅果鐵刀木和樹薯。

文 / 林岑
圖 / 林岑

春日食事(上)

延伸閱讀:
水從哪裡來?在夏日中想像我是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