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有機老薑與台灣奇異果 在深山裡追一場永續農業夢:將豪健康農產 / 日光維他 涂旭帆

跟著導航指示開進苗栗深山崎嶇的道路裡,在上下晃動的視線中抵達一處充滿綠意的山坡地,車子熄火後,四周回歸寧靜,只聽見蟲鳴鳥啼與耳邊陣陣風聲。沿著小徑向山裡走去,低矮的果樹攀滿了棚架佈滿整片山坡,土地上佈滿野草,不禁讓人思索此處是農人悉心照料的果園,或是大自然恣意生長的野生之地?遠方吉普車揚起一陣塵土,方向盤後的正是這片山坡地的主人—— 將豪健康農產的創辦人涂旭帆

涂旭帆眼中的地下寶藏 蓄積大地精華的有機老薑

「你現在看到的這一整片,都是奇異果樹。」涂旭帆是台灣少數栽種奇異果的農夫,秉持著對環境友善的理想,更堅持採用有機農法栽種。最初選擇奇異果也源自於環境保護的考量——奇異果為多年生的深根作物,在高山上種植有助水土保持,選擇有機栽種也能維護周遭生態多樣性。微微低著頭走在奇異果樹下,可以清楚看見陽光穿透葉子上蟲咬的孔洞,也能夠發現撞見各種昆蟲、生物活動的痕跡。

奇異果自種植到收成一共需要六年的時間,趁著樹苗長大的前期,涂旭帆也在土地上種植生薑,除了充分運用時間與土地,也是等待奇異果收成期間重要的收入來源。只見涂旭帆目光銳利掃射地表,發現目標後拿起鋤頭開始往土裡挖掘,沒多久時間已採收出好幾株形狀如鹿角一般、卻不規則生長的老薑。種植生薑,最初並不在涂旭帆的計畫中,而是為了照顧生產完即將做月子的家人,遍尋不著友善栽種的老薑,深入瞭解過後才發現,一般農人種植生薑施灑大量農藥及除草劑,「薑因為生長在地底下,容易遭受很多病害與蟲害,農夫無法直接觀察或照顧到作物本身,為了確保收成的狀況,而選擇施灑很重的農藥來防止病蟲害。這樣的方式種植出來的食材不僅危害健康,更對環境帶來巨大衝擊,」涂旭帆臉色凝重的說。

永續農業
永續農業

看見生薑背後存在的系統性問題,涂旭帆與夥伴決定投入生薑有機栽種,至今已邁入第六年。由於不使用除草劑、農藥,在作物生長期間能做的照護工作,只有倚靠人工賣力除草,「夥伴都說我們是在讓昆蟲和病菌吃 buffet 。」除此之外,為了種植出品質最好的老薑,涂旭帆選擇讓作物擁有最充足的養分,待其達到最佳成熟度之後再進行採收,如此一來,收成的時機卻早已錯過民眾用薑最高峰的月份。涂旭帆分享,為了趕上每年的用薑高峰期(十一月至二月),大部分薑農會提早在十月採收老薑,自己則堅持等到隔年一月倒苗(註1)後,老薑營養蓄積到最巔峰後再進行採收。

一般種薑採耕種一年休耕六年,許多人的認知是種薑消耗地力,然而涂旭帆解釋,薑無法連作的主因,是因為土地累積過多的病蟲害,同一片土地如果連做,第二年的收成會很差,也導致大部分薑農不惜下「猛藥」來確保當年度的收成。隨著涂旭帆腳步邊走邊聊,一整片土黃色的光禿山坡地猛然映入眼簾,「這就是一般慣行農法的薑園,相較之下應該能清楚看出差異。」慣行農法種薑帶來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危害山坡地的水土保持,除了缺少深根植物緊抓土壤,常年使用農藥、化肥的更造成土壤劣化,大大提高山坡地土壤流失之潛在危機。透過有機栽種、與果樹共生,涂旭帆扭轉了生薑種植常見的負面問題,而這一切只是在尊重環境、維護土地永續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做出的選擇。

註1:以採收的時機點,薑分為「嫩薑」、「粉薑」、「老薑」。嫩薑:於萌芽到開花前段採收,日本料理、壽司店常見的醃漬薑片即是使用嫩薑;粉薑:於開花後至枯萎倒苗前採收,常見於台灣小吃店的黑白切、小菜盤;老薑:倒苗之後採收,即是老薑階段,多用於煮湯、料理爆薑。

農業與大眾距離遙遠 涂旭帆的農業夢屢受挑戰

「農業是眾多人為產業中,對環境衝擊相對小的,甚至有機會跟環境共存共榮。」問及最初投入農業的契機,涂旭帆如此說道。從小就對自然環境和農業產生濃厚興趣,大學選擇就讀園藝系,同時也投入農業實務相關實習工作,研究所畢業後更參與多明尼加農事技術服務團,涂旭帆很早就開始為自己的農業理想做規畫。求學與實習階段知識與技術的扎實養成,在創業後的農務執行上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是擴大到整體事業的經營,唯有實際投入才知道箇中辛苦。

永續農業
農業與大眾距離遠,販售的時候最常遇到的問題是「薑發芽能不能吃?」讓涂旭帆哭笑不得。

由於栽培初期產量不大,涂旭帆選擇以直售為主要通路,除了在網路販售,也勤跑市集、活動現場,珍惜每一次與消費者溝通理念的機會。在這過程中,涂旭帆發現大眾對於農產品存在許多誤解,例如經常用工業產品的思維來看待農產品,期待農產品的規格、狀態、味道必須一致。同時也不認同有機、友善農業背後的永續價值,即便認同,也不一定願意購買支持。

「大家不願意花錢買好的食材,卻願意花錢購買保養品或保健食品。」對涂旭帆來說感觸最深的,是大眾與農業、自然環境距離越來越遠。他指著遠方乾涸的鯉魚潭水庫說,對住在都市的人而言,只要水龍頭打開還有水、每天還有冷氣可以吹,對氣候變遷就不會有感覺;相較之下,對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不僅感觸深,更直接影響到每一天的生計。

永續農業
園區裡主要種植的薑有兩種:廣島薑,味道溫辣,適合直接加入料理做烹調。本島薑,一般竹薑的原始品種,嗆辣中帶一股清香,適合加入海鮮、魚類煮清湯,或是在料理中用來爆香。

農業與大眾的距離,也體現在社會對產業的態度上,涂旭帆觀察,即便政府鼓勵從農、大家都知道農業需要有新血注入、也支持環境永續發展,但是農業是一個辛苦的職業,而大家總是希望辛苦的事情由別人來做。另外,台灣屬於淺碟型市場,許多業者目光淺短,習慣打悲情牌刺激銷售,農業長期被塑造成弱勢形象,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彷彿是一種「施捨」,缺乏永續經營思考的結果,農業在現代變成一種「不入流」的職業,「在山區的聚落,甚至會聽到老師和學生說不好好讀書就回家去種田,聽了實在令人難過。」

「氣候變遷是所有人造成的共同問題,農民卻經常要獨自承擔收成不佳、賠錢的後果。」涂旭帆認為,環境成本過去一直被大眾所忽略,當把環境成本納入考量後,農業商品需要再被重新定義、重新定價,但是大眾選擇忽略、習慣把自然資源當成是「免費」。農業發展困境的背後存在許多結構性的問題,讓大眾對農業從了解到支持,甚至未來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永續農業

農產品行銷:農業經營的難解課題

農業另一項難解的問題,在於農產品行銷。「會產品行銷,不一定會農產品行銷。工業產品滯銷頂多跌價,農產品則是十天歸零。」涂旭帆解釋,與工業產品不同,農產品具有「時效性」——作物收成的時間沒辦法控制,採收下來之後就開始跟時間賽跑,加上農產品的「可替代性」——消費者習慣挑便宜的價格入手,當某項產品滯銷,價格就會開始往下掉,累積到一定時間開始崩盤,甚至引發連鎖效應。

「農產品行銷是一道乘法。」檢視農產品生產過程——栽種、採收、包裝、儲藏到銷售,每個一節點都是關鍵,只要任何一個節點是「零」,所有成果也會毫不留情全數泡湯。「農產品在採收、錢入口袋之前都是風險,作物越接近成熟風險越高,因為動物越愛吃。選擇有機栽種,風險又更高。」在變數如此大的情況下,如何和消費者建立關係,同時呈現農產品真正的物價,維持穩定的銷售,是農產品行銷最大的挑戰。

受限於規模經濟不足,農產品行銷人才在台灣長期是個缺口,在種種限制之下,涂旭帆也試著摸索出解決之道。四年多前,受紐西蘭 Zespri 奇異果品牌啟發,涂旭帆決定推動單一農產合作社,集結擁有共同理念的農友,創立「日光維他」奇異果品牌,試著透過共同品牌、共同行銷的方式減少行政成本、集中行銷資源,將銷售能量發揮到最大值。除此之外,涂旭帆持續為品牌開發奇異果加工產品,以奇異果酒、奇異果乾為主力,已累積開發十多種加工產品。以最高品質的鮮果為原料,涂旭帆以食品加工為農產品加值,讓更多人透過好產品認識台灣奇異果。

提升農產品行銷,涂旭帆認為除了需具備對農業全面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回歸日常經營工作上該如何落實,從基本卻長期被忽略的「土地」、「人力」成本計算,到每日的產地工作、銷售行政、行銷企畫如何良好的分工執行,持續改善經營的體質、找到長期與消費者有效的溝通方式將是首要課題。

涂旭帆用血淚經驗 為台灣農業留下正面影響

在果園裡穿梭,四周圍繞著的豐富生態,是涂旭帆透過有機農業努力實現的永續理想,理想背後累積的,則是一路走來的血淚經驗。2020 年回到母校中興大學開設農業經營相關課程,涂旭帆期望在專業知識與理論之外,自己的經驗也能帶給更多對農業有理想的年輕人一些啟發。每年參與農場經營的實習生,涂旭帆也不吝嗇分享任何種植或經營上的細節。「只要肯學,我就肯教。」

涂旭帆笑著回憶,剛投入農業的時候,其實認為自己能夠改變台灣農業,「可是後來發現太自大了。」調整步調及心態之後,涂旭帆依舊試著在農業上留下一些正面影響力。「農業永續不是靠一己之力能夠扭轉,需要更多有志之士認同與投入。」

與身為有機農夫的角色相同,涂旭帆播下友善的種子,辛勤耕耘,為土地盡一份心力,等待生態系邁向永續變革那一天的到來。

將豪健康農產 日光維他 創辦人 涂旭帆
將豪健康農產、日光維他品牌創辦人 涂旭帆

info
將豪健康農產網站
將豪健康農產粉絲專頁

圖 / 白騏瑋
文 / 白騏瑋


延伸閱讀:

夏季料理用老薑入菜!鮮菇脆瓜烏龍冷麵食譜 by 酸女孩 洋蔥媽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