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草茶飲 土地賦予的綜合維他命
你可曾仔細端詳過生活周遭,那些以各自的姿態努力生長著,卻被眾人稱之為「雜草」的植物,這些植物不僅有名有姓,更各自擁有大學問。這天,在炎熱的夏日午後,跟著雜草稍慢團隊來到位於臺北市中心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映照著一旁高樓林立的都市「風景」,在城市中少數僅存的的綠地中開啟一場雜草採集之旅。秉持著「為土地煮一鍋茶」的初心,雜草稍慢的創辦人林芝宇正在都市中進行一項城市採集的推廣計畫,而這些採集回來的植物,最後將被製作成擁有土地滋味的雜草茶飲。

左手提著茄芷袋,右手拿著花剪,林芝宇仔細尋視草叢,熟練的採集合適的植物,「你們看這兩株大花咸豐草,莖的形狀跟顏色都不一樣,可以吃吃看他的葉子,味道也有明顯的差異。」在雜草堆「打滾」多年,除了透過外觀辨別,味覺的探索也是林芝宇認識土地的方式之一,甚至少數具有毒性的植物,也會忍不住「淺嚐」幾口,「微量的毒素,其實可以幫助人體循環、排毒。」林芝宇解釋,只要確認環境周遭沒有污染,並靠著有毒植物的基本辨別原則,就能夠有效地避開有毒植物,另外只要遵照不過度食用單一物種的原則,即使不小心食用含有些許毒素的植物,通常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最重要的還是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並且謹慎採集。
野地裡不起眼的雜草,實際上富含著豐富營養素,「雜草因為要在野地生存,必須非常強壯,裡面頭含有的植化素、抗氧化成分比一般蔬菜高,不同種類植物、相同植物不同部位結合在一起,揉合成茶飲,就成為了現代人需要的、土地賦予的天然綜合維他命。」



為土地煮一鍋茶 自我追尋的旅程
「土地會長出最適合當地的草。」採集雜草茶至今,林芝宇走遍臺灣各地,並在不同土地上留下屬於當地的配方,每一次採集的當下,對林芝宇來說都是與土地互動的過程,透過觀察,順應土地生長的狀況決定採集的種類與數量,忠實呈現土地的滋味,至今累積超過四十個地區的雜草茶配方。

透過雜草茶與土地互動,是林芝宇在追尋自我的旅程中得到的啟發。原本和許多上班族一樣日復一日過著忙碌的生活,當身心狀態瀕臨極限,尋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林芝宇決定面對內心的迷網,將人生歸零、尋找人生新的可能。踏上旅程,林芝宇透過「以農換宿」的方式逐漸與土地產生連結,在一次田間的拔草作業中,意外發現了手裡雜草竟是青草茶的原料之一,引起了林芝宇對於雜草的興趣;巧合的是,在接下來的旅途遇見了一位青草藥師,並且有機會跟著藥師工作、學習,就此開啟了林芝宇的「採草」人生。藥草的採集往往以珍貴稀有的種類為目標,野外常見的「雜草」雖然也是製作藥草的原料之一,卻因為隨處可見,在藥師眼中不具價值,也讓林芝宇內心默默地為雜草感到惋惜。某一次在深山裡碰見被噴灑除草劑的荒蕪野地,了無生氣的景象讓林芝宇思索著能為土地做點什麼,靈光一閃之下,決定以雜草為主角,試著為土地煮一鍋茶,「雜草稍慢」計畫於是誕生。

城市採集 搭起人與土地的橋樑
隨著採集計畫走遍各地,即便生活相較以往不穩定許多,但在過程中林芝宇找到了身心的平衡、生活的平靜。回想最初投入雜草採集,僅僅是因為對土地的憐惜,但是隨著計畫不斷推展,在眾多課程、工作坊的經驗中,林芝宇發現透過群體合作,串聯起的不僅僅是「人與土地」、更串連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見雜草採集帶來的可能性,「都市」成為絕佳的實踐場域,2019年雜草稍慢進駐「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開啟城市採集計畫。取代過度修剪,雜草稍慢認養園區綠地,保留雜草生態多樣性、讓生態回歸平衡,同時號召志工、開設工作坊,邀請民眾親自走入土地,透過採集認識土地、感受生命的多樣性,透過對土地的理解,期待改變大眾對於環境的觀點及認知,並搭起都市中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而林芝宇對於雜草採集的想像不僅於此。「臺灣可以成為世界雜草採集中心。」在林芝宇眼中,依山傍海的臺灣擁有豐富多樣的地貌與生態,土地包容性高,「全世界土壤分成十二土綱,光是臺灣就涵蓋了其中的十一種。」在現今全球化的背景下,雜草分佈也逐漸全球化,在臺灣可以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來種植物,也因此臺灣具有成為世界採集文化交流中心的潛力。林芝宇舉秘魯的的的喀喀湖為例,「當地的烏魯斯族(Uros)運用一種名為Totora的水草在湖上建造一座座漂浮島嶼,同時運用於造船、搭建房屋,根部運用於料理、花朵則可以泡茶,充分實踐物盡其用的精神」。與環境共生共存的雜草生活文化遍佈世界各地,林芝宇期待著在未來有更多交流學習的場合與機會。

採草 也是一種生活風格
採集的目的,不是覓食,而是讓我們照見自己。
-雜草稍慢
大自然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脆弱、奇蹟與無限可能。
學習接受自己,成為自己。

夕陽在城市的天際線渲染出金黃色漸層,帶著收穫踏上歸途,清涼的雜草冷泡茶是勞動之後最棒的慰勞,典雅的清香來自土地的滋味、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喝下一口雜草茶,對土地的了解彷彿又更深了一些。除了茶飲,林芝宇與夥伴也試著將雜草運用於日常料理中,「我會特別拔一些強勢外來種的植物來入菜,像是小花蔓澤蘭,他的葉子直接吃苦苦的,但是料理過後帶有香氣,很好吃。」環顧工作室牆上掛著的字帖、明信片畫作,都是林芝宇運用自製的「草筆」所創作完成,散發出獨特的生命力。如今,雜草採集已成為林芝宇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的想像中存在著一個雜草烏托邦,只靠採草就可以過生活!」林芝宇笑著說。

回顧這一段投入雜草採集的旅程,林芝宇彷彿受到土地的召喚,用行動為土地傳達訊息。今年度除推廣城市採集計畫,雜草稍慢更計畫出版雜草小誌、舉辦與學界交流的採集座談會,透過不同面向持續發揮影響力。
旅程持續前進,這一次一步一步,走得更踏實堅定。


雜草稍慢「自己家的雜草茶」食譜
採
.放慢腳步,觀察土壤、環境生態、草相
.帶著感謝,只取自己需要的
.維持原生態的平衡
曬
.將草挑去枯葉蟲卵等,抖掉土塊
.剪段,細枝約一指節長,粗枝斜切薄片
.陰乾或日曬
煮
.適量適用,配取性味溫和的雜草們
.單手抓取一把乾草,量約配1公升水
.煮滾後,關火加蓋悶1~3小時以上
飲
.小口啜飲,日常保健,淨化身心
.溫熱、冰涼各有風味,亦可做湯底
.觀照覺察,孕婦、嬰兒慎用




雜草茶常見Q&A(雜草稍慢提供):
Q:雜草茶適合什麼樣的人喝?
A:雜草茶適量飲用,能作為一般大眾的日常茶飲。每個人體質不同,採來的雜草茶配方、每時每刻的狀態都不一樣,適合喝的量也就不同。小口小口慢慢啜飲,觀察自己的感受與變化,只要身體有達到平衡就是健康。孕婦、嬰兒(腸道發育還未健全)、體質特殊者要慎用。
Q:配方可自由搭配?
A:臺灣青草茶常用植物約有三四百種,性味大多溫和可相容,組成的配方多元,是一般人日常保健的飲料,可依個人體質自由搭配,適量飲用幫助身體平衡。另外,不喜歡的植物就不要加。
Q:如何觀察有沒有污染(農藥、除草劑等等)?
A:先觀察環境的草況、生物跡象等,基本上健康的環境裡,生態是豐富多樣平衡的,植物們挺直健壯,翠綠而茂盛,各種植物交織共生,裏頭有各種生物的蹤跡。再來觀察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健康的泥土結構鬆軟透氣,聞起來有清新的芳香味。若有不自然的植物乾枯現象、裸露出光禿的土地、嚴重的病蟲害等,生態不平衡,這塊土地就有可能被污染。
Q:花、種子、根也可以嗎?
A:每種植物的根莖葉花都各有其成分和用處,建議查資料一一了解再入茶,例如蝶豆的葉、花及嫩莢可煮熟食用,成熟種子及根部有小毒。更重要的事,若植株不多,要留著根部讓植物繼續生長,下次來都還有。
Q:用什麼鍋煮茶好?
A:砂鍋、陶鍋最好,不易變質,保溫效果也好,再來是不鏽鋼鍋。避免鐵鍋、銅鍋、鋁鍋等,容易與茶湯產生反應,改變性味。

文/白騏瑋
圖/白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