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多元 · 平權
浪浪出頭天!培訓浪犬成為心輔犬,陪伴身心障礙者跨越生命的坡坎:專訪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創辦人陳奕君
面對全台超過十六萬的浪犬,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就像一間專屬「浪浪」的職訓所,以專業訓練與課程設計,讓通過培訓之「狗老師」,陪著身心障礙者學習社交技巧、克服情緒障礙...
飲食 · 農業
拜訪「粿」的多重宇宙!設計一趟米食、產地、文化的五感體驗,雙口呂說出粿的土地故事!
大溪,深藏一座不一樣的三合院,不只外觀修舊如舊,更時常蒸粿飄香。這是 雙口呂 ,是一間做粿的文化廚房,也是黃騰威與妻子周佩儀一手打造的米食文化復興基地,帶著客人,認識農村、認識隨節氣生活的做粿文化...
飲食 · 農業
翻轉資本主義竟從照顧小農開始?專訪好食機創辦人謝昇佑:一位非典型社會學家的革命之路
說起謝昇佑,江湖裡的人們總從不同面向來認識他。學術界知道他是台大城鄉所博士;社運圈知道他過去是隱身在學運中的要角;而農友們,則知道他是 好食機 創辦人。說也奇怪,做學術、搞社運、拼創業,看來心猿意馬的一人分飾多角,最後竟有機地走出一條非典型社會學家的革命之路?
飲食 · 農業
味覺の感動創辦人謝佳陵赴日拜師,不只找回麵包本質,也帶回味覺感動,實現健康與美味並存新可能!
味覺の感動,是一間訴求本質的麵包店,以天然、健康、無添加出名。創辦人謝佳陵是日本酵母麵包大師志賀勝榮唯一的海外第子,延續醫食同源精神,捨棄工業化生產的效率思維,堅持採用自家培育天然酵母,花費一般麵包四到五倍製作時間,目的就為讓麵包好好發酵...
專題
原來影響力看得見!
不論環保淨灘,又或偏鄉服務,若少了量化數據作為成果佐證,永續行動的社會影響力,似乎總沒人說得清...
因此,一套能夠量化影響力的評估系統,顯得格外重要。本期專題就以「影響力」為核心,不只探討影響力評估的前世今生,也報導評估團隊是如何量化影響力,更透過多個新創團隊經驗,思考一份永續報告書,究竟能對一間企業產生多大影響力。邀您參與本期專題,一起理解影響力評估,一起認識多元利害關係人,一起驚呼原來影響力看得見!養蝦也能無人化?艾滴科技善用智慧科技為養殖業找勞動力解方,更實現蝦電共生的永續未來!
宜蘭頭城有一群高學歷青年,成立艾滴科技,以水質監測系統起家,整頓荒廢養殖場為基地,透過精密水質監測系統、自動化投料設備、無人化智慧管理等獨家技術,開創邁向無人化養蝦的永續未來,近年更搭上「漁電共生」風潮,提供「一站式養殖」服務,養蝦兼發電,實現農業科技轉型的可能...
永續是一條長遠的路!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楊家彥引資金、辦雜誌、做節目、開學校,為了實現一個共好的未來!
不少人都好奇,有著美國經濟學博士學位、曾是郭董特助,還在台灣經濟研究院服務超過十四年,更升任所長的 楊家彥 博士,為何離開舒適學術圈?為何捲起袖子創立樹冠影響力投資?還跟著新創團隊每天奔波、跑南跑北?在看似挖洞給自己跳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價值追求…?
剩食也能循環再生?巨獸綠色科技邀請黑水虻分解廚餘,為零廢棄找尋永續關鍵!
2021年台灣廢棄物總量在包裝需求大增下,突破1,000萬噸。儘管疫情期間,因為無法內用、自己下廚等原因,廚餘總量有所減少,但卻仍累積近50萬噸。 巨獸綠色科技 從循環出發,為零廢棄找到可能解方。靠著百萬計黑水虻,從大眾熟悉的廚餘,到食品工業下的豆渣、酒糟,黑水虻持續分解剩食...
專題
物盡其用
重返永續時代的日常習題
長期以來人們對自然環境無節制地掠奪,為地球帶來不可還原的生態浩劫,思索一個不獨善其身的未來,是循環經濟的核心精神之一。
拯救地球不遙遠,就從日常生活開始。本期以「物盡其用」為題,搜羅多個團隊的永續生活提案,在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相互拉扯的當下,邀請您透過每一次的平凡行動前,重新思考地球間的生生相息,體會多元物種共生共存的相連關係,試著從更整體而複雜的相互性中,用選擇支持不一樣的世界樣貌。維修社區!古風小白屋喚醒社區共享精神,修復老物、修整人情、修補環境!
每週六上午十點,大安區古風里的小白屋維修站緩緩拉起鐵捲門,展開每週復返的志願維修行動。成立至今, 古風小白屋 已有八年維修經驗,不只收容各式工具,提供大眾共享使用,維修之間更開啟人與人的自然互動,凝聚互助的關係與信任。當老物再生,不只環境受益,更重建社區鄰里的人情網絡。當環境與社會因而永續,也就實現維修的最大價值...
邀請企業一同減塑!配客嘉PackAge+邁向永續島的ESG新提案
近年ESG作為企業永續指標,各家廠商紛紛投入永續的實踐。 配客嘉 自2019年成立,便透過可重複使用的循環包裝,整合電商、實體通路、消費者,讓物流體系間的一次性包材慢慢被取代,建立物流系統的永續可能。如今,也為多間企業打造專屬循環物流系統,透過可量化的數據統計,從ESG合作項目出發,持續讓影響力深入社會各處...
前進南機場異托邦,任人與物自由流動的中繼站:大水溝二手屋
落腳南機場公寓,前身為國軍福利社的 大水溝二手屋 ,提倡「給人與物再一次機會」,不只透過維修讓物件再生,延長使用壽命,也邀請弱勢單親媽媽加入整理物件行列,提供以人為本的彈性職場。當跟隨昏黃燈光,彎入南機場公寓的老舊梯間,走進的並非一間單純的二手店,而是間帶著循環經濟理念,秉持扶助弱勢精神,試著二者兼具的實驗基地...
PODCAST
楊家長輩經
未來的新創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