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事體大

總編觀點:迷途知返的飲食路

記得幾十年前自己還小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不只一位能煮的婆婆媽媽,大家一起回家吃飯是天經地義的事。偶而到班上同學家吃飯,也常覺得別人家某些飯菜特別好吃。似乎在那個年代裡,每個家庭都坐鎮著廚藝嫻熟的「家庭煮婦」吧?

在歲月長河中 保留食材迷人風味:果實節氣食 食物設計研究院

走進位於竹北的「果實節氣食 食物設計研究院」,寬敞明亮的場域裡,純白色長桌橫跨空間整齊排列,桌上成列的玻璃罐裡,各式植物發酵飲正透過美麗的顏色閃耀著光澤。一旁的試管架上,各種新鮮花草放置於試管中,身著白色衣裳的料理人小心翼翼使用鑷子調配著容器中的發酵飲,眼前的景象乍看之下,給人一種「實驗室」般的神秘感。

跟著阿美族廚神 採集山海原味:陶甕百合春天 陳耀忠

清晨的花蓮車站襯著遠方壯麗山景,美得像幅畫,背上行囊跳上巴士一路向南,沿著台11線公路緩慢前進,海岸線時而筆直、時而蜿蜒,車子穿梭在山與海之間,窗外景色也隨之變化流轉...

沏一壺 土地的滋味:雜草稍慢

你可曾仔細端詳過生活周遭,那些以各自的姿態努力生長著,卻被眾人稱之為「雜草」的植物,這些植物不僅有名有姓,更各自擁有大學問。這天,在炎熱的夏日午後,跟著雜草稍慢團隊來到位於臺北市中心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映照著一旁高樓林立的都市「風景」,在城市中少數僅存的的綠地中開啟一場雜草採集之旅。

珍惜來自土地的美味 剩食甜點喚醒人們對食物的知覺: 扌合生態廚房

現代食品工業、連鎖飲食產業的蓬勃發展、加上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衍生出許多與飲食相關的社會問題,「剩食的浪費」即是其中之一。日復一日,食材從產地到市場、到餐廳、乃至於每個家庭的餐桌上,在每一次的食物旅程中,人們無意識產生了大量食材、食物的浪費,長久累積更造成環境的負擔,而臺灣興盛的外食文化,更讓人們的飲食生活普遍與食材、土地的關係產生斷裂,對於日常中食物的浪費感到麻木。

在水泥叢林中 共同擁抱一處可食綠意:梧桐基金會x食物森林

在新竹市東區水源街上,比鄰著大樓與商場,有著一片都市中難得的公園綠地,然而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旁,一座食物森林以獨特的姿態座落其中。初次到訪此處,不免對其植物多樣性感到驚奇,有別於一般公園制式化的樣貌,食物森林外觀顯得更加「渾然天成」,看似恣意生長,卻又不見雜草叢生,其中的奧秘,就隱藏在大自然中。

以物產為媒介,傳遞人與土地的美好: 三小市集 / 雲林食通信

2012年,以活化閒置警察宿舍與廢棄的戰備指揮所做為畢業專題的計畫內容,李宜倩與夥伴在雲林斗六開始了「三小市集」計畫,以「三小精神」(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為出發,期望創造一個以食農為核心的多元交流平台。時至今日,來自臺北的李宜倩以雲林為家、持續透過三小市集發掘這塊土地的可能性。

農耕 土地 生活 紀錄片導演的有機夢:中台灣農用基地

出生彰化鹿港的導演許文烽,2009年參與了中科二林園區相思寮土地徵收,用鏡頭記錄下土地開發、地方建設對自然環境及人文歷史帶來的衝擊,以及在地農民面對強權的心酸與無助,這段經歷加深了許文烽對於土地的關心,往後更長期站在第一線爲土地正義做努力。2011年初,許文烽在宜蘭行健村認識了一群友善小農,深入接觸了在地農民轉型有機耕作的歷程,並拍攝成《行健村的有機夢》紀錄片,過程中觸動了自己心中對於家鄉、對農耕、對人與土地關係的重新思考,為日後中台灣農用基地計畫種下種子。

熟悉又陌生的滋味 昆蟲零食躍上未來餐桌 :食態 小虫同學

人類飲食文化與地球環境息息相關,隨著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畜牧產業在過程中製造出的大量溫室氣體,被視為導致全球暖化的最大元兇之一,也因此各界積極尋找取代畜牧業肉品的未來解決方案,「昆蟲飲食」則在近年來被科學家視為舒緩溫室效應以及糧食危機的關鍵。飼養昆蟲除了擁有低污染、低耗能、低碳排放的優點,食用昆蟲在蛋白質的轉換上更比各種肉類來得有效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曾發布可食用昆蟲相關報告,積極推廣昆蟲飲食,世界各國也不斷有新創團隊積極投入昆蟲食品及餐點之開發,尋找未來餐桌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