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

總編觀點:面對未來世界的共同必修課

去年差不多這時候,我初次成為了母親。經歷漫長產程,我和孩子都安全健康,但像兩人三腳跑完馬拉松似的,前所未有的疲憊暫時覆蓋住大部分的情緒和思緒。過沒幾天我回醫院複診,一個人走在路上恍然驚覺,啊我是媽媽了!自己像是走在平行宇宙中,明明臺北街頭景象一樣,周圍的人沒變,空氣的味道卻些許不同,也或許只是我不同了。

以聆聽編織歲月 受到寂靜邀請 與自然同行的生命之旅: 自然筆記 / 臺灣聲景協會 范欽慧

二十多年歲月,范欽慧以廣播節目出發,透過「聆聽」進行歲月的編織,並依循大自然的引領,透過著這些編織持續開拓不一樣的道路,與大眾分享旅途中的種種精彩風景。對范欽慧來說,《自然筆記》像是一棵大樹,隨著歲月生長出許多根系,跟著節目的脈動不斷向外延伸展開,「這是一個邁向永續的過程,但這個永續對我來說不是一個時間的軸,而是在不同的時間斷面中,那些延伸出去的根系在當下連結到的其他更多的事物。」

自己的環境自己救 研究室外的一場公民科學行動: 空氣盒子 陳伶志

2013年,以自身長期聚焦的「參與式感測系統」領域出發,陳伶志與團隊投入空氣感測研究計畫,監測空氣中不同氣體之數據變化,有感於自己孩子的氣喘問題,進一步將研究目標收斂聚焦於空氣中PM2.5之即時微型監測,期望能透過研究為大眾生活的空氣品質把關。參與式感測的主要精神,即是透過群眾參與,進行大量數據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空氣盒子計畫的第一步,即是建構出「低成本」又具有「準確性」的感測設備。歷經兩年多來的無數的挫折與修正測試,終於研發出品質穩定的微型空氣感測器,下一步,則需要找到願意參與計畫的群眾。

在水泥叢林中 共同擁抱一處可食綠意:梧桐基金會x食物森林

在新竹市東區水源街上,比鄰著大樓與商場,有著一片都市中難得的公園綠地,然而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旁,一座食物森林以獨特的姿態座落其中。初次到訪此處,不免對其植物多樣性感到驚奇,有別於一般公園制式化的樣貌,食物森林外觀顯得更加「渾然天成」,看似恣意生長,卻又不見雜草叢生,其中的奧秘,就隱藏在大自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