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
環保 · 循環
每一刻自然之聲 都是滿載故事的音檔——專訪野地錄音師 曾奕晴 Sunny
年僅 27 歲,Sunny 曾奕晴 大學畢業後走上「 生態錄音 」的旅程充滿豐富的奇遇。一次偶然機會看見「極地科學研究」計畫贊助資金前往西伯利亞進行生態研究。對曾奕晴Sunny來說,生態錄音不但像日記書寫,也像是採集時間、空間、生態物種和情感記憶集結而成的定格標本。
多元 · 平權
永續旅行:來去蘭嶼義診吧!
疫情使然,臺灣島民無法出國,外島成為熱門觀光景點,據統計,蘭嶼過去每年的 4-9 月旺季,會吸引超過 10 萬人前往,然而 2020年夏季還沒結束,截至七月底八月,已累計高達 10 萬多人次,將突破歷年高峰。蘭嶼綠島等因觀光過盛,造成的垃圾污染,原民文化延續等問題一直是個兩難,觀光人潮為當地帶來生意,卻同時破壞環境,甚至過度打擾當地居民,影響文化與血統傳承……限制遊客數量,培育環保觀念等解決方案一提再提,尚未定案即遇上所謂 2020 的報復性旅遊,離島環境承載不堪負荷。
多元 · 平權
總編觀點:面對未來世界的共同必修課
去年差不多這時候,我初次成為了母親。經歷漫長產程,我和孩子都安全健康,但像兩人三腳跑完馬拉松似的,前所未有的疲憊暫時覆蓋住大部分的情緒和思緒。過沒幾天我回醫院複診,一個人走在路上恍然驚覺,啊我是媽媽了!自己像是走在平行宇宙中,明明臺北街頭景象一樣,周圍的人沒變,空氣的味道卻些許不同,也或許只是我不同了。
藝文 · 生活
以聆聽編織歲月 受到寂靜邀請 與自然同行的生命之旅: 自然筆記 / 臺灣聲景協會 范欽慧
二十多年歲月,范欽慧以廣播節目出發,透過「聆聽」進行歲月的編織,並依循大自然的引領,透過著這些編織持續開拓不一樣的道路,與大眾分享旅途中的種種精彩風景。對范欽慧來說,《自然筆記》像是一棵大樹,隨著歲月生長出許多根系,跟著節目的脈動不斷向外延伸展開,「這是一個邁向永續的過程,但這個永續對我來說不是一個時間的軸,而是在不同的時間斷面中,那些延伸出去的根系在當下連結到的其他更多的事物。」
科技 · 數據
自己的環境自己救 研究室外的一場公民科學行動: 空氣盒子 陳伶志
2013年,以自身長期聚焦的「參與式感測系統」領域出發,陳伶志與團隊投入空氣感測研究計畫,監測空氣中不同氣體之數據變化,有感於自己孩子的氣喘問題,進一步將研究目標收斂聚焦於空氣中PM2.5之即時微型監測,期望能透過研究為大眾生活的空氣品質把關。參與式感測的主要精神,即是透過群眾參與,進行大量數據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空氣盒子計畫的第一步,即是建構出「低成本」又具有「準確性」的感測設備。歷經兩年多來的無數的挫折與修正測試,終於研發出品質穩定的微型空氣感測器,下一步,則需要找到願意參與計畫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