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到餐桌

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的三小市集如何守護食與農? ft. 三小市集創辦人李宜倩

在雲林,農友們口中的李小龍,可不是電影明星,而是一位來自台北的少女,十多年前在雲林念完書就不想離開了,只因為當地農夫對土地、生產、生活的理念讓她感動。她是三小市集創辦人李宜倩...

一段從「吃」出發的永續實踐!原來「零廢棄」不只友善地球,也讓生活更美好?

工業革命以前,人們其實是沒有廢棄物觀念的,一切取之天然、還於天然,自成循環體系。然而近兩百年來,人們對自然無節制地掠奪,已為地球帶來不可還原的生態浩劫,思索一個不獨善其身的未來,正是邁向永續的唯一途徑。但該如何重返永續呢?不只有賴找回「 零廢棄 」的環境意識,更在於親身實踐...

是廚藝也是工藝 鳳梨獵人的精品鳳梨乾:旺萊獅

旺萊獅臺灣鳳梨乾,打破大眾對鳳梨乾既有印象的疆界。背後隱藏的是創辦人勝哥洪瑞澤對農產品加工 細節近乎苛求的講究,以及對土地與農業的關懷。臺灣鳳梨有 20 幾種,除了大眾熟悉的 金鑽鳳梨 和 牛奶鳳梨 ,像是具有芒果香氣的芒果鳳梨,帶花香、果肉細緻的甜蜜蜜鳳梨,都有自己的特殊風味。

吃 在傳染病大流行之際

這裡是Adaptations的倉庫,是我過去5年來,每兩個禮拜就來拿我訂新鮮農產品的地方。以前直接開門走進Adaptations的大冰庫,找到貼了自己名字的箱子,拿了就走。Adaptations是大島當地的一個Food Hub,食物集散中心,是美國提倡食物地方化重要的一環,他們是食物生產者和食物消費者之間的一個中間人,有點類似台灣地方農會的角色,但是是民間機構。他們收購當地小農生產的生鮮蔬果,再轉賣給當地的餐廳、旅館、超市,可以說是包辦了食物從生產、發行到行銷的前半作業。

總編觀點:迷途知返的飲食路

記得幾十年前自己還小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不只一位能煮的婆婆媽媽,大家一起回家吃飯是天經地義的事。偶而到班上同學家吃飯,也常覺得別人家某些飯菜特別好吃。似乎在那個年代裡,每個家庭都坐鎮著廚藝嫻熟的「家庭煮婦」吧?

以物產為媒介,傳遞人與土地的美好: 三小市集 / 雲林食通信

2012年,以活化閒置警察宿舍與廢棄的戰備指揮所做為畢業專題的計畫內容,李宜倩與夥伴在雲林斗六開始了「三小市集」計畫,以「三小精神」(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為出發,期望創造一個以食農為核心的多元交流平台。時至今日,來自臺北的李宜倩以雲林為家、持續透過三小市集發掘這塊土地的可能性。

擁抱水果內在美 格外品的華麗變身:格外農品

你有看過三顆頭的鳳梨嗎?這可不是外星生物或基因突變,而是真實存在自然界的天然產物,然而這一類規格特殊、賣相不佳的蔬果,即便美味、品質與一般蔬果無異,卻被歸類為「格外品」而難以進入銷售通路,普遍用做食品加工或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