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地方

總編對談(上) : 創辦「 地方誌 」這條路 美麗卻辛苦!—《小村長》林峻丞 x 《今秋誌》張敬業 x 《貢丸湯》吳君薇

來自台灣各地的「 地方誌 」、獨立刊物樣貌五花八門,其中三峽的《甘樂誌》與新竹的《貢丸湯》可以說是極具代表性的存在,本期客座總編張敬業也創辦《今秋誌》訴說對鹿港地方經營的理想。在團隊於地方耕耘的脈絡上,透過三位創辦人的視角,期待深入了解各自對於「 地方編輯 」的經驗與心法。

總編對談(下) : 創辦「 地方誌 」這條路 美麗卻辛苦!—《小村長》林峻丞 x 《今秋誌》張敬業 x 《貢丸湯》吳君薇

來自台灣各地的「 地方誌 」、獨立刊物樣貌五花八門,其中三峽的《甘樂誌》與新竹的《貢丸湯》可以說是極具代表性的存在,本期客座總編張敬業也創辦《今秋誌》訴說對鹿港地方經營的理想。在團隊於地方耕耘的脈絡上,透過三位創辦人的視角,期待深入了解各自對於「 地方編輯 」的經驗與心法。

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與影像 開啟讀者對地方的好奇心: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下港女子」以真誠的文字與影像構築出一篇篇在地遊記,邀請大家透過不同的視野重新認識台灣這片土地。本次「 編輯地方 」系列專題,《樹冠生活》特地邀請「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創辦人楊甯凱與我們分享自媒體的創辦旅程,一窺新時代編輯地方的工作心法!

山中寫歌,詠嘆自然與逝去 紀淑玲老師:「找一種慢慢的生活,跟山林溪水打招呼!」

四十多年前, 紀淑玲來到陽明山上的平等國小擔任音樂老師,孩子本身純真的質地與創意,在她眼中是最寶貴的,她會帶著孩子們沈浸在自然中,再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感受、或是哼成一首小歌,她再幫忙寫成樂譜,將創作記錄下來,讓學生體會音樂的魔法與純然的美好。退休後她安居山林,歌曲創作靈感來自大山大海,與圍繞在她身旁的點點滴滴。

田文社 — 找到真心想寫的東西 文章就會好看(上)

駐點在宜蘭深溝的地方媒體「 田文社 」,在臉書粉絲專頁透過獨有的幽默感與設計詮釋地方小農生活,獨一無二的創作皆來自社長Over之手。種田、創辦刊物、推出意想不到的小農周邊商品,田文社透過獨一無二的視角編輯地方。

田文社 — 找到真心想寫的東西 文章就會好看(下)

駐點在宜蘭深溝的地方媒體「 田文社 」,在臉書粉絲專頁透過獨有的幽默感與設計詮釋地方小農生活,獨一無二的創作皆來自社長Over之手。種田、創辦刊物、推出意想不到的小農周邊商品,田文社透過獨一無二的視角編輯地方。

用遊戲說地方故事,用遊戲喚醒議題:聚樂邦打造的遊戲世界

「 聚樂邦 」以「 實境遊戲 」連結各類議題與地方話語,以「 社會設計 」精神打造令人身歷其境的深刻體驗,使玩家藉由遊戲去理解地方的知識、理念與議題探討。聚樂邦賦權玩家,讓玩家自行探索、挖掘想關注的題目。不分年齡層與地區,讓每個參與者走進地方故事。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上)

跨越 5 個部落、30 公里,從豐濱鄉磯崎部落一路往南延伸至港口部落,2021 年的「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在東海岸展開。藝術季背後的策展團隊「節點共創」深耕地方,以真實的地方生活與技藝文化為基底,透過文史調查、策展、出版等方式累積在地觀點,讓散佈東海岸的各個「節點」互相連結、靠近,凝聚出一股堅實的地方能量。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下)

跨越 5 個部落、30 公里,從豐濱鄉磯崎部落一路往南延伸至港口部落,2021 年的「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在東海岸展開。藝術季背後的策展團隊「節點共創」深耕地方,以真實的地方生活與技藝文化為基底,透過文史調查、策展、出版等方式累積在地觀點,讓散佈東海岸的各個「節點」互相連結、靠近,凝聚出一股堅實的地方能量。
楊家長輩經 當聲音地景走進教育場域與策展會擦出甚麼火花?ft. 目目文創楊欽榮營運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