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季
藝文 · 生活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上)
跨越 5 個部落、30 公里,從豐濱鄉磯崎部落一路往南延伸至港口部落,2021 年的「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在東海岸展開。藝術季背後的策展團隊「節點共創」深耕地方,以真實的地方生活與技藝文化為基底,透過文史調查、策展、出版等方式累積在地觀點,讓散佈東海岸的各個「節點」互相連結、靠近,凝聚出一股堅實的地方能量。
藝文 · 生活
總編觀點:青年重返鄉土,一起成為耕耘地方的文化農夫吧!
人類學家丘延亮老師,曾經在「接力挺台東」的影片中提到,「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不用二十年,十年以後,一個部落還在,而且很興旺;另外一個部落就不見了。」把這裡的「部落」換成「社區」、「地方」,其實是一樣的。而地方能夠永續的基礎,就是因為有著一代代回到地方生活、耕耘的青年而延續。
藝文 · 生活
讓藝術的大魚,載著海港故事上岸: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這兩年,基隆正濱漁港變得不一樣了。
「彩色漁港」瞬間躍升2018年打卡熱點,16棟繽紛彩色屋,為原本灰蒙的港灣刷上新色,在落日時分與海面互相映照、搖曳,猶如梵谷畫作的浪漫。同年七月,「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登場,以港灣為背景,歷史成靈感,在地居民與藝術家共同創作,寫歌作畫,再次為地方注入能量。
藝文 · 生活
聆聽都蘭土地的喃喃私語:阿米斯音樂節 x Suming舒米恩
「你認識原住民嗎?」在我們開始談阿米斯音樂節之前,Suming提了這個問題。台灣人對原住民的印象很兩極,一部分來自於原住民在歌唱表演、運動場上的光鮮亮麗,另一部分則是新聞上原住民的悲情抗爭,在這兩個極端之外,其實真正認識原住民的台灣人並不多,也少有原住民能夠展現真實自我的舞台。都蘭的阿米斯音樂節希望搭建一座橋樑,讓人們有機會跳脫以往以「現代化程度」區分族群的刻板印象,從文化的角度重新認識原住民。
藝文 · 生活
用心玩樂 認真生活 情感就是地方最棒的凝聚力:埕人好秋祭
2016年秋天,第一屆「埕人好秋祭」以展覽、市集、音樂會、導覽等活動,在鹽埕街頭展開一場文化創意嘉年華,2017年第二屆開始則特別增加了「埕人運動會」趣味競賽,「辦運動會一開始其實只是大家在瞎聊中拋出的點子。」埕人俱樂部現任理事長陳名涵笑著說,彼此臭味相投的大夥兒私底下都很愛玩,相聚在一起更是各種有趣鬼點子滿天飛,沒想到看似有點胡鬧的計畫,隨著大家熱烈的討論逐漸成型,並在推出之後受到參與者熱烈迴響,從此成為每年好秋祭的重頭戲之一。
藝文 · 生活
「把地方當作自己的品牌經營,地方更好,你也應該過得更好。」生活在地方 十六年地方永續的實踐與反思: 土溝農村美術館 黃鼎堯
十多年前來到臺南土溝,黃鼎堯與老師、同學參與地方社區營造計畫,從環境改造計畫開始,在每日的互動交流中,逐漸與在地居民建立出深厚感情。從創業、結婚到生子,黃鼎堯落地生根,在土溝這片土地上寫下一頁頁生命篇章,然而參與了美術館從無到有、見證了美術館的興盛、經歷事業的轉型再出發,對於地方永續的實踐,也有了更深一層的反思。
藝文 · 生活
來去小鎮散散步:跟著鹿港囝仔感受新舊融合的古鎮魅力
鹿港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這些深刻的文化內涵就體現於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體現於在地居民的生命脈絡裡,你可以在這邊看到最古老的東西、同時也有新潮的東西,而這些新東西是從老文化的內涵中長出來的,並在這樣的過程中連結了鹿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生活即是文化、新舊兼容的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