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全台灣潛力用地進行綠化,估計可多種下超過270萬顆樹木。」圖資算樹、衛星找地, 臺灣好植地 整合全台公有用地資料,找出具綠化潛力的閒置空地,運用開放資料推動公私協力,朝向環境綠化的願景努力。 2020 年臺灣好植地計畫獲選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 《樹冠生活》也曾專文報導,一年過後,臺灣好植地潛力用地資料庫不僅持續擴充,資料影響力也逐步發酵,更媒合企業進行 CSR 計畫,為綠化行動開展出多種可能。
公部門領頭 開放資料媒合企業 CSR 落實城市綠化
為了整合全台灣閒置土地資料庫,臺灣好植地團隊奔走各縣市局處、相關用地單位,同時尋找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桃園市長期關注城市綠化議題,雙方理念一拍即合,2021年初開始與臺灣好植地社群積極合作,整合各個用地管理單位,委託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進行土地盤點及篩選、擬定用地辦法、試著媒合民間資源,共同推動城市綠化。

種樹、公共環境綠化常是企業 CSR 部門關注的重點議題,臺灣好植地計畫共同發起人劉哲瑋分享,過往植樹議題最大的課題是「土地哪裡找?」而潛力用地資料庫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2021年植樹節,臺灣好植地與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成功媒合台積電選擇桃園市平鎮公園內, 一處位於高架道路下方的空地舉辦植樹綠化活動。資深都市設計師涂晋瑜說明,最初盤點並篩選出這個地點進行綠化,除了能將綠意融入周遭公園休憩環境,以整體大尺度的地貌環境系統來看,更可以連結至桃園特有的台地地形,呼應到鄰近的「楊梅大崙崖線」綠帶,未來所形成的樹林,有機會成為周遭生態園物種棲息地的延伸。




找出綠化行動與品牌價值的交集 創造多贏局面
除了台積電的案例,劉哲瑋透露桃園地區尚有許多企業正在洽談 CSR 綠化方案,「雖然都以植樹議題出發,但每個企業的議題切入點及關注的效益指標也有很大的差異。」以用地資料庫為基礎,臺灣好植地則扮演著平台的角色,試著將公部門與企業兩方的需求進行對接,讓更多綠化方案構想能夠落地。
在企業 CSR方案的架構下,劉哲瑋與涂晋瑜認為,如何提高企業品牌價值與環境綠化議題的連結,透過創新思維為自身品牌形象帶來正向加分,是未來推動綠化行動的關鍵。兩人分享腦海中的創意發想——戶外運動品牌適合投入郊區綠化,結合路跑、健走等戶外活動,加強品牌精神;保險業者、嬰幼兒用品業者適合針對日常生活場域,投入社區綠化、推動舒適家園,傳遞敦親睦鄰之形象。從生活不同面向發展延伸,融合自然地景與人文活動,創造多元綠化專案, 是兩人未來對綠化行動的想像與期待。
另外部分聚焦於生態保育議題的單位,則適合耕耘較偏遠、與人群隔離之場域,2021年南雅扶輪社與陳江河建築師推動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濱海用地綠化即是一例,此地原始為蘊含豐富生態系的潮間帶,在計畫中運用了水資源回收中心每日產生的流放水,在現有的濱海次生林中營造生態復育區,期望加速這個區域下一階段的生態演替。



2021年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綠化討論(圖片來源:台灣好植地)
除了土地綠化認養,也曾有企業基金會主動投注資源,協助籌辦綠資源議題產官學工作坊,讓相關政策更加聚焦,為未來綠化行動立下明確方向。越完善的資料庫,提升更多用地媒合的可能性,進而促使更多元類型綠化專案的發生,從各個面向為公部門、企業、團體、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活帶來正向影響力,創造多贏局面。
期待民間力量向上影響 播下永續綠化種子
過去,植樹議題大多以短期、單一專案形式進行,臺灣好植地期待與桃園市政府合作的經驗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元領域的企業和單位投入。


在臺灣好植地計畫架構下,由公部門帶頭協助、推動相關計畫推展、制訂政策,是發揮開放資料庫影響力最理想的形式,然而現實狀況下,公有土地管理權責複雜,在第一階段土地資料的收集與建檔上,團隊依舊受到許多困難與阻礙。對此,劉哲瑋期待能有更多民間的力量集結自全台各地,不論是團隊或著個人,從關心生活周遭的綠地現況開始,進而協助綠地基本資料的採集,甚至投入社群聚會、工作坊,協助資料庫更加完善,作為持續與公部門及企業溝通、引導大眾重視相關議題的重要籌碼。
關懷環境的純粹初心,成為推動改變的原動力,臺灣好植地累積的能量才正要開始發酵,如果你也關心周遭的環境,也能一同參與計畫,成為改變台灣的一份子!

文 / 白騏瑋
圖 / 白騏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