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樹冠生活總編輯 楊家彥
留美經濟學博士,曾任職台灣經濟研究院十餘年,主要研究涵蓋中小企業、知識服務,及產業創新等領域,研究及政策評論均多。近年投身影響力投資領域,希望藉由投資與永續經濟模式,跨領域整合多方資源與心力,推動未來生活探索、永續環境與人文的共益社會發展。
資訊是光,所及之處,沒有無謂的不確定性與風險。一個資訊越充分的社會,被視為透明度越高,社會成員的決策就越不需要承受過度無謂的誤判代價。邏輯上,這樣的社會越容易持續進步。
資通訊科技發展讓許多科技應用與數位工具越普及,資訊被記錄與儲存越方便。當資訊逐漸累積成為價值潛力巨大的資產時,資訊的擁有、使用和衍生利害的權責越需要良善的遊戲規則。欠缺好的數位社會遊戲規則,不但阻礙了資訊運用的價值,甚至也會造成倫理道德的衝突與困境。簡單說,數位科技不必然帶給我們更理想的社會。只有進步的數位治理才會。

現行的社會中,有些資料是公共的開放資料(open data),任何人都有權取得及運用,有些則是公共事務領域累積的資料,多半由政府部門管理(government-managed data),納稅人是否可以在一定規範之下取得及運用,則各個社會仍在緩步的演化中。至於私人部門投入各種資源所掌握的各種資料,我們常稱為專屬資料 (proprietary data),沒有專屬權人的同意,無人可合法取得而加以利用。這是目前我們社會資料產權的現況。
利用可取得資料來因應或處理各類公共問題,是一種數位公民參與社會行動的方式,台灣在這個方面的發展上屬於「先進國家」。以公開資料為例,零時政府 (g0v)起源自台灣開源社群的部分成員,逐漸形成以志工與公開資料處理運用為主要模式,常見型態為定期舉行開放徵求多元議題的「黑客松 (hackthon)」,甚至近兩年啟動了中學師生參與的「零時小學校 (sch001)」。
這條路徑的發展正是台灣數位公民社會的奠基工作,如同農田土壤的沃養。本期即有相關報導。

在結合公部門管理資料上,上述台灣數位社群亦發展出另一路線,國際社會通稱為「公益大數據 (data for social good, D4SG)」,在台灣則由智庫驅動發起「資料英雄計畫 (D4SG fellowship)」,常見形式則是邀請資料所有權人/管理者、議題領域專家,以及資料工程師等三方,共同參與特定期間的解題和提出解方雛型。
這樣的社會行動甚至逐漸擴及至產業界和政府部門,例如精誠資訊發起兩屆的「公益人工智慧獎 (AI4SG Award)」,以及總統府舉辦五屆的「總統盃黑客松」。後者已有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參與,部分計畫甚至落實成為政府例行工作。本期亦有相關報導。

民間自發的數位經濟升級轉型的投入也如火如荼。台塑、奇美、聯發科等六間企業投入資源,促成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A)於2018年成立,每年培育超過數千名產業AI人才,截至2021年更累積超過8,000名校友,接觸1,800間企業,逐漸累積台灣民間AI 領域影響力。

樹冠生活本期的報導正是希望,台灣邁向透明化資訊社會與良善治理的努力,能得到各界越來越多的理解與重視,促成可持續數位社會進步的共益行動。
文 / 楊家彥
專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