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彈性職場 旅外工作者經驗談

COVID-19 疫情爆發之後,遠距工作成為各國職場常態,在眾多限制中之下,如何維持工作進度、管理工作團隊成為企業與個人需要面對的課題,更彈性的職場制度與措施是唯一解答,也是職場未來趨勢。本次《樹冠生活》邀請四位旅居不同國家的年輕工作者,與我們分享各國的職場文化觀察、疫情之下的職場現況,以及自身對「 彈性職場 」議題的經驗、想法與期待。


目前於台北新創網路公司擔任廣告企畫的H。

H

24 歲,職場經歷 2 年

工作地點:台灣 台北
職業:目前於新創網路公司擔任廣告企畫

Q1:請先介紹自身職業與現有的工作模式?

H:我目前在台灣新創網路公司的廣告部門擔任廣告企畫,工作場域主要在公司辦公室,每週則有一天可以彈性遠距工作。公司不需要打卡,上下班時間很彈性,主要透過群組回報上下班狀況。

台北101插畫。

Q2:過去是否有聽說過「 彈性職場 」?目前所處的公司是否有相關政策?內容為何?

H:沒有特別聽過彈性職場,但是來到公司之後,發現公司已經有蠻多彈性的政策。

比如上下班時間彈性,以每天八個小時為基本工作時數,只要和團隊協調好 core working hour,就可以自由決定上班時間,甚至可以今天上班六個小時,兩個小時在其他天補齊。這樣一來,我可以順應自己喜歡的生活步調,選擇自己喜歡的上下班時段,在一天中狀態比較好的時候開始工作,工作效率比過去固定時間上下班來得高。除此之外也可以避開交通尖峰時刻,降低通勤帶來的生活壓力。對有家庭的同事來說,則可以提早下班接小孩,兼顧工作與生活。

另外公司安排每週一天的遠距工作日,在這天我會找一個合適的空間,處理需要高專注力的工作,也藉這個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平時在辦公室,在不影響團隊的情況下,也可以申請半天在外工作。如果有特殊狀況也可以和公司協調工作模式,比如前一陣子有同事心臟開刀,復原初期不適合通勤,最後與公司協議出長期的遠距工作模式。

公司也提供很多額外的假期,除了國定假日以外,員工只要一到職就擁有每年十天的特休假、三天的彈性休假(未使用無法換算為薪資),還有三個公司特別訂定的特殊休假日。每一季公司則會發放匿名的問卷,追蹤每位員工的工作平衡情況,針對回饋做出調整,整體來說公司還蠻注重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工作與生活平衡插畫。

3:因應疫情,許多公司開始實行遠距工作,能否分享個人經驗?優點和缺點有哪些?

H:2020 年因應疫情,我們曾經實行兩個月的全遠距工作,平時大家都有遠距工作的經驗,所以在執行上沒有遇到太大困難。

但從以往面對面直接溝通,轉變為透過文字訊息傳遞,可以感受到在團隊溝通上有些小阻礙,整體應變能力也變得比較差。我認為這和我們部門的性質有蠻大的關係,工作中需要非常多跨部門溝通,遠距工作則讓這件事更加困難一些。

一杯黑咖啡的插畫。

4:你覺得彈性職場政策,對個人與整體工作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H:職場彈性政策讓工作者能夠順應自己的生活步調安排工作,工作之餘也更有心力安排自己的生活,讓工作與生活品質都得到提升。我也認為職場彈性能提升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以我們公司為例,在充滿彈性的環境中,我能夠感受到公司對員工生活品質的重視、對員工的信任,進而更認同公司整體的文化與精神。

然而在彈性制度底下,也容易讓有心人找到躲避責任的空間,造成團隊工作分配不均的問題。相對來說,在彈性的職場中個人的工作自律非常重要。

5:現階段工作與生活兩者能否達到平衡?如公司推動彈性職場政策,哪些面向是你會特別重視的?

H:現有的彈性對我來說已經非常剛好,我可以維持工作表現,又能夠用心安排自己的生活。

安心的表情。

6:對於未來,個人對彈性職場會有什麼樣的想像與期待?預期能為工作和生活變來什麼改變?

H:這個問題我有認真的想過,假如我未來有了家庭,似乎也能在現階段的工作模式中找到與生活的平衡點,我認為目前公司的狀況已經非常符合自己對彈性職場的想像!


於美國洛杉磯,在軟體業擔任產品經理的DAwu,同時經營 Podcast 節目「萌萌站起來」,討論台美熱門科技議題。

DAwu

30歲,職場經歷 7 年

工作地點:美國 洛杉磯
職業:目前於軟體業擔任產品經理。同時經營 Podcast 節目「萌萌站起來」,討論台美熱門科技議題。

Q1:請先介紹自身職業與現有的工作模式?

DAwu:目前在軟體業擔任產品經理,疫情之前是每天進辦公室工作,時間為早上 9 點至下午 5 點。因為工作模式比較偏向責任制、任務型導向,所以沒有打卡上下班制度,現階段則因為疫情的關係全面 Work From Home。

LA城市風景插畫。
LA logo graphic

2:依個人的觀察體會,所處國家的職場文化和台灣有什麼最大的差異?

DAwu:我上下班的文化差很多,像是「打卡」這個制度,月薪制的工作在美國幾乎沒有這個規定,工作主要都是任務導向,把份內的事情做完就可以準時離開,甚至事情提早做完,和大家說一聲就可以先走,彈性蠻大的。過去在台灣工作的經驗,大家會因為老闆、主管還在而不敢下班,就算在位子上根本沒在工作,還是要等到大家離開才敢放心下班。

另外美國職場比較少倫理的框架,非常看能力說話,討論事情或是吵架都是直球對決,把話說得很明白,不論比較資深或職位高低,表現不好大家也是就事論事。

Q3:過去是否有聽說過「 彈性職場 」?目前所處的公司是否有相關政策?內容為何?

DAwu:之前沒有特別聽過,不過在疫情之前公司原本就有一些彈性的措施,比如一個禮拜有兩天可以選擇遠距工作。不過因為所處部門需要跟客戶、使用者、其他部門開很多會議,面對面討論還是比較即時、有效率,所以我們這一個小組五天都會進公司,但疫情之後也都被迫改為全遠距工作。

彈性上下班在公司也很常見,常遇到有人請假陪小孩參加校外教學、提早下班接小孩等情況,像是有同事因為照顧小孩的關係,固定晚一個小時到公司,只和團隊協調好,基本上沒什麼問題。我覺得彈性上下班在美國已經很普遍,遇到這種狀況大家也都蠻有同理心,只要把工作做好,老闆或同事都不會多說什麼。

4:因應疫情,許多公司開始實行遠距工作,能否分享個人經驗?優點和缺點有哪些?

DAwu:疫情之前,團隊就很常進行線上會議,所以全遠距工作只要協調好時間,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

對我來說遠距工作最大的優點是節省通勤時間,過去每天開車到公司就需要一個多小時,上下班加起來兩個多小時,下班回到家吃完飯,幾乎沒有什麼自己的時間就必須就寢。遠距工作之後,少了通勤需求,時間運用上自由很多。

缺點則是團隊缺少凝聚力,過去在辦公室除了工作,有非常多機會與同事交流,比如一起吃午餐、在茶水間閒聊、下午在休息室打個桌球等等。遠距工作之後,會議結束大家下線之後互動就結束了,對需要創造力的團隊其實影響很大,很多知名的專案都是在員工閒聊的時候意外發展出來的。所以許多科技公司如 Google,就很重視這種腦力激盪的過程,才會將辦公室打造成很舒服、自由的環境,希望更多的創意在這個場域透過互動而發生。

乒乓球啟發好點子的插畫。

另一個缺點是上下班的界線變得很模糊,在家工作因為空間和時間缺少區隔,導致工作和休息沒有明確的界線,很容易陷在工作的狀態中沒完沒了。我認識一個法國同事,長年來以全遠距的模式工作,他曾經可以一個禮拜都不出門、不跟人接觸交談,但他發現自己開始迷失時間感,生活狀態反而是失衡的。後來他決定養一條狗,逼自己每天出門遛狗、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由此可知遠距工作有些細節是需要去思考、調整的。

5:你覺得彈性職場政策,對個人與整體工作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DAwu:疫情之後,遠距工作或彈性職場越來越普遍,我覺得在未來會變成每個企業或工作者重視的面向,甚至變成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

現實面可以直接想到的影響是居住地點的選擇,由於美國每個州課的稅都不太一樣,如果未來彈性職場、遠距工作普及,我認為會有很多人想搬到比較遠的地方,選擇在所得稅較低、甚至免所得稅的州居住。

從職場經營的角度來看,遠距工作缺少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未來新進員工到職會需要更多的時間磨合、學習經驗。缺少與同事、主管的情感連結基礎,甚至可能影響個人升遷機會。

工作到三更半夜,迷失時間感。

6:現階段工作與生活兩者能否達到平衡?如公司推動彈性職場政策,哪些面向是你會特別重視的?

DAwu:目前工作與生活還算平衡,一方面自己還沒有組成家庭,對於彈性職場政策需求還沒有很深刻的體會或想法。但最近公司有很多同事生小孩,我認為自己有了家庭之後,職場上的彈性會非常重要。

現階段能想到的,是期待未來公司能夠提供通勤補助。以大家熟知的矽谷為例,產業與工作機會集中,但是房價高、交通糟、生活品質差,許多人選擇居住在遠一點的地方以維護生活品質,相對就必須犧牲每日通勤時間。這是在美國大城市工作普遍會面臨到的狀況,如果公司能照顧到員工這個部分,我會覺得很不錯。

塞車在車陣中的插畫。

7:對於未來,個人對彈性職場會有什麼樣的想像與期待?預期能為工作和生活變來什麼改變?

DAwu:記得之前看過一個調查,上班族最開心的工作模式是一週三天進公司,兩天遠距工作,更少或更多反而都不好。以此為基準,假設未來我和另一半組成雙薪家庭,在彈性職場的政策下,如一週能有兩天彈性工作,那我們就能錯開時間,一起分擔照顧小孩的工作。這樣不僅能維持家庭穩定收入,兩個人的生活負擔也比較平均一些。

假如彈性職場變成社會重視的議題,公司也願意具體實踐,我想我會更放心的去組成家庭。


於荷蘭斯海托亨博斯科技公司擔任專案經理的Yun。

Yun

30歲,職場經歷 6 年

工作地點:荷蘭 斯海托亨博斯
職業:科技公司 專案經理

Q1:請先介紹自身職業與現有的工作模式?

Yun:目前在荷蘭科技公司擔任專案經理,負責產品管理、出貨銷售等工作。COVID-19 疫情之前,主要都是進辦公室上班,雖然有表訂上班時間、也需要打卡,但實際上下班時間還是具有一些彈性,打卡算是一種形式。

2:依個人的觀察體會,所處國家的職場文化和台灣有什麼最大的差異?

Yun:目前在荷蘭工作九個月,之前在台灣工作了五年,相比之下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整體職場的步調。

在台灣科技公司的經驗是,工作量大、人力分配不均,為了把事情很有效率地做完,大家都把加班視為常態,在那樣的環境你也會被影響,變成一種壓力,工作做不完週末會很認份的加班。但是在荷蘭,生活與工作的步調都比較緩慢,大多數人追求生活大於工作,所以剛到荷蘭的時候遇到很多人跟我說,顧好自己的生活比較重要,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把工作看得那麼重要。

下班後將生活擺在第一位。

Q3:過去是否有聽說過「 彈性職場 」?目前所處的公司是否有相關政策?內容為何?

Yun:沒有特別聽過這個詞,但是在荷蘭,這樣的精神已經內化在他們的文化跟生活風格裡。從政府制定的法規就可以看出端倪,在荷蘭不論資歷,法規保障全職工作者每年至少有二十天的年假,多數企業會給到大約二十五天。另外,荷蘭職場對請假的寬容度也比較彈性,比如只要經醫師診斷患有「工作倦怠症」(Burnout Syndrome),就可以申請長達幾個月的假期,我在公司就遇到很多同事申請過。在荷蘭這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大家也不會特別去責怪請假的人。

至於在公司裡,雖然沒有特別的彈性政策,但整理來說時間運用蠻自由的,工作主要都是成果導向、很倚靠工作者的自律。

處於Burn Out狀態抱頭苦思的人。

4:因應疫情,許多公司開始實行遠距工作,能否分享個人經驗?優點和缺點有哪些?

Yun:疫情之後,荷蘭開始強制在家遠距工作,很實際的好處是節省了通勤時間,以往通勤上班都是以一個小時起跳,降低了每日通勤帶來的壓力之後,工作效率更為提升,做某些需要專注的工作也可以比較不受打擾。

壞處的部分,遠距離通訊還是沒有面對面溝通來得方便,原本五分鐘可以討論完的東西,現在還需要特別安排個線上會議。自己在家待久了,也容易產生一種孤立感。很多台灣朋友羨慕我可以在家工作,但是在家工作壓力反而大,會擔心有什麼事情漏掉或沒有及時處理,上下班界線也變得模糊,工時反而不知不覺變得更長。

另外,因為自己資歷較淺,遇到一些事情需要請教比較資深的同事,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對於工作經驗的學習和累積,面對面接觸還是比較快。

5:你覺得彈性職場政策,對個人與整體工作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Yun:來荷蘭之後,我覺得追求生活與彈性的職場氛圍,漸漸改變我對人生的看法,開始學習把「生活」擺在第一順位,心態跟以前相比有蠻大的改變,連帶著會影響很多生活中的選擇。

荷蘭的風車。

6:現階段工作與生活兩者能否達到平衡?如公司推動彈性職場政策,哪些面向是你會特別重視的?

Yun:現階段我認為還算平衡,不過有一個前提是,我有意識的讓我的工作和生活是平衡的,所以下班時間之後,我會刻意讓自己遠離跟工作有關的任何事情,放鬆的時候就讓自己認真放鬆。

假如未來公司有彈性職場相關政策,我會希望他是一個「選擇」式的彈性,而不是半強迫式的彈性,可以選擇的彈性才是真的彈性。

可以選擇的彈性才是真的彈性。

Q7:對於未來,個人對彈性職場會有什麼樣的想像與期待?預期能為工作和生活變來什麼改變?

Yun:我會希望議題背後的精神被更多人實踐——企業應該在乎並且支持員工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工作者也要更有意識的去分配兩者之間的比例,社會才能培養出更彈性包容的價值觀,為眾人生活帶來實際的改變。


於日本東京IT產業擔任工程師的Sam。

Sam

28 歲,職場經歷 2 年

工作地點:日本 東京
職業:於 IT 產業擔任工程師

Q1:請先介紹自身職業與現有的工作模式?

Sam:我目前在一家 IT 公司擔任工程師,工作內容主要是手機 APP 開發、網頁開發。我們的辦公室在一棟聚集了五十幾家 IT 企業的大樓裡,週一到週五固定時間打卡上下班。目前因為疫情關係改為全遠距 work from home。

東京鐵塔的手繪插畫。

2:依個人的觀察體會,所處國家的職場文化和台灣有什麼最大的差異?

Sam:日本人敬業態度眾所皆知,也非常注重提早到公司做好準備,比如表定十點上班,大家會在九點半之前到,太晚到會被視為不認真。也因為敬業的態度,社會普遍尊敬各種類型的職業,不會讓人覺得工作有貴賤之分。

日本的應酬文化盛行,更與未來工作升遷機會息息相關,但是日本職場的層級意識很深,即使是下班喝酒也讓人覺得是在工作,所以我總是不參加應酬,加上日本排外氣氛濃厚,所以有些時候可以感覺到自己在職場上是被邊緣化的。

日本應酬文化,陪長官喝酒。

Q3:過去是否有聽說過「 彈性職場 」?目前所處的公司是否有相關政策?內容為何?

Sam:沒有特別聽過這個詞,公司也沒有特別強調相關的政策。不過曾經遇過同事懷孕,在生產前後有一段時間公司讓她在家遠距工作,也有同事因為要接小孩下課固定會提早下班。整體來說,對於工作模式是有彈性調整的空間。

另外公司有一個政策是房租補助,日本政府有規定企業必須支付員工工作通勤費用,通常會由公司發派通勤卡,在固定距離內,員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通勤是免費的。而公司推出的房租補助,將通勤費成本轉化為另一種補助方案,針對居住在公司兩公里內的員工補助一半房租費,希望鼓勵員工搬到公司附近,藉此減少通勤壓力、提升工作效率。

以前我上班通勤必需搭一個小時的電車,再走路半個小時到公司。後來搬到公司附近,雖然房租相較之下高很多,但省去了通勤時間和壓力,公司也幫忙負擔一半費用,生活品質隨之提高,我覺得是很好的措施。

東京地鐵的手繪插畫。

4:因應疫情,許多公司開始實行遠距工作,能否分享個人經驗?優點和缺點有哪些?

Sam:遠距工作有點像是把辦公室生活搬到家裡,主要就是溝通方式的改變。但因為本身工作性質需要和客戶、廠商大量溝通,線上溝通的效果還是比實體溝通效率來得差。另外因為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變少,同事之間的感情也會比較薄弱。

好處則是可以自己掌握工作進度,只要盡快把工作目標完成,就可以比較早休息或做自己的事。

5:你覺得彈性職場政策,對個人與整體工作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Sam:我覺得能夠讓工作和生活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連帶著品質也會跟著提升。

6:現階段工作與生活兩者能否達到平衡?如公司推動彈性職場政策,哪些面向是你會特別重視的?

Sam:現階段自己一個人生活,覺得還算平衡,生活品質也不錯。但東京是個步調很快的城市,有時候即使放假,在這樣的環境下也沒辦法好好的放鬆。

未來如果要組成家庭,我會重視彈性職場能為生活帶來哪些更多的可能性。

公事包與領帶。

Q7:對於未來,個人對彈性職場會有什麼樣的想像與期待?預期能為工作和生活變來什麼改變?

Sam:疫情發生之後,日本也開始在討論類似的事情,例如 IT 產業的遠距工作,許多人在討論是不是可以持續沿用。我會期待彈性職場被更多人討論與實踐,讓大家的工作與生活品質一起提升。


編輯結語

即使身處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發現「彈性」為工作與生活帶來更多可能,甚至能為工作與生活帶來雙贏。不論這樣的概念已經深植在文化中,或是社會整體正處於探索、轉型的過程中,相信職場裡的彈性將被越來越多人所重視,你想像中的美好工作模式又是怎麼樣的呢?

延伸閱讀:迎向下一個社會:期待彈性工作與第二生涯

「解放職場彈性 邁向工作與生活平衡」系列專題

文字整理:白騏瑋
插畫:白騏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