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理想辦公室需具備哪些條件?有陽光灑落的明亮空間?寬廣舒適的座位?茶水間無限量供應咖啡零食?工作卡關時可以隨時在休息區與同事來場桌球賽?資訊科技日益進步,為現代生活帶來更多可能,越來越多人選擇更具彈性的「 遠距工作 」模式,住家、咖啡廳、甚至旅館皆成為了許多遠距工作者理想中的辦公場域,遠距工作也被視為「新時代的工作模式」。
全球化的 遠距工作浪潮
2020 年 COVID-19 疫情在全球爆發,企業紛紛被迫改以在家遠距工作(Work From Home)的形式維持運作,不僅加速了工作型態的轉型,也引出眾多新的課題與挑戰。在抗疫工作相對成功的台灣,對遠距工作的認知與經驗或許沒那麼普遍,不過也有一群人長期關注遠距工作對世界帶來的改變,2017 年創辦「Remote Taiwan」線上社群、現為遠距工作者的 Andrew 葉濬慈就是其中之一。

「要聊遠距工作前,你覺得究竟什麼是『遠距工作』?」約在平時工作習慣去的咖啡廳,Andrew 以一個簡單的問句開啟了這次訪談。檢視社會上各種工作型態,如單純以「不用進辦公室」、「遠距離工作」為定義,舉凡業務、作家、自由工作者皆符合遠距工作的條件。談論遠距工作議題,Andrew 則將其定義得更明確——「隨著網路科技提升,依靠電腦、網路,跳脫地域的限制,遠端進行跨地區、跨國界、甚至跨時區的知識密集型工作。」
以 Andrew 自身為例,目前在新創公司負責業務開發、營運策略等工作,公司總部位於新加坡,團隊成員來自台灣、美國、馬來西亞、法國等國家,平時業務全倚靠線上溝通、協作,屬於全遠距工作團隊。對 Andrew 來說,這樣的工作模式並不陌生,過去在網路公司工作地點彈性高、時間自由,已有「混合遠距」的工作經驗,後來以自由接案形式擔任企業顧問,到現在加入全遠距工作團隊,前前後後已累積五年遠距工作經歷。他觀察,在工作模式轉變的浪潮之下,許多企業開始招聘「正職」的遠距工作者,不僅改變了企業發展策略,也影響工作者的生活方式,遠距工作更逐漸成為企業留住人才的誘因之一。
遠距 如何改變工作與生活
「我現在的生活作息是中午過後起床,下午上工,主要是在家工作,陸續工作到凌晨一兩點,但中間會自己設定休息時間,或運用空檔處理生活中瑣碎的事情。」身處跨國的遠距工作團隊,Andrew 必須配合不同國家的時區,在團隊的核心工作時間「Core-Working Time」與夥伴進行密集討論與協作。即便如此,相較於朝九晚五的辦公室職場生態,Andrew 認為在遠距工作的架構下,以「成果」為導向的企業文化能夠讓工作者更自由的調配時間,兼顧工作、家庭與生活。



「工作」與「生活」界限的模糊,則是遠距工作帶來的另一個課題,Andrew 選擇以「空間」與「儀式」區隔出兩者。「空間配置上,床和辦公區域一定要分開;另外我會在工作前養成幾個固定的習慣——洗手、倒水、到位子上就定位,透過儀式感的建立,讓自己的身心知道現在即將進入工作狀態,藉此提升工作效率。」也因為少了與同事面對面互動的機會,遠距工作者必須在與自我相處的過程中忍受孤獨、調適自我,Andrew 選擇每週固定安排 1 至 2 天到咖啡廳工作,轉換環境與心情,維持與人互動交流的感受。
這些心法來自長期的經驗累積與嚴格的「自律」,「我認為自律不是一種特質,而是一種管理自己的技能,和其他技能一樣,你必須要學習、練習,讓自己不斷精進。」遠距工作帶來了彈性,也對人們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帶來根本上的改變,必須花時間調整,找出適合自己的習慣和模式,讓生活與工作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延伸閱讀:彈性職場 旅外工作者經驗談)

遠距工作 牽動企業未來佈局
面對遠距工作帶來的改變,企業除了思考如何運用這股能量,在工作管理上也面對全新的挑戰。遠距工作仰賴大量的文字溝通、資訊工具的使用,工作的事前準備、想法表達的能力變得更為重要。以往透過實際互動進行新進員工訓練、資深帶領資淺的經驗傳承方式,也開始倚靠企業規範、工作指南等文件資料進行溝通傳遞。Andrew 認為,遠距溝通依舊存在微小的限制與隔閡,這個時候則需要透過電話或視訊即時釐清,讓後續工作更加順暢,依據不同角色工作節奏掌握進度,管理者的角色也至關重要。
另外,在遠距工作模式中,少了面對面互動的情感連結基礎,如何讓團隊保持凝聚力、維持對企業的認同感?Andrew 認為對「企業文化」的共識是其中的關鍵。「遠距工作讓員工專注於工作上,同時有更多空間經營自己的生活,如果企業與員工都認同這種模式帶來的價值,我認為凝聚力自然而然會高;另一方面,假如企業或員工期待的是情感連結高、大家像一家人的企業文化,或許就不那麼適合發展遠距工作。」
綜觀全球,遠距工作職缺大多以新創公司為主,其中又聚焦於科技資訊相關產業,然而仔細檢視遠距工作的本事,Andrew 也看到更多發展可能性。「遠距工作為企業帶來更多發掘跨國人才的機會。現今產業發展局勢瞬息萬變,以在地溝通、文化連結的角度來看,當地遠距工作者有機會成為企業跨國發展的關鍵人才。」他也曾經遇過美國的傳統輪胎企業,因計畫拓展亞太地區的業務,進而招募當地各國的遠距工作管理者;如此之外,近幾年也有許多新的商業產品及服務因應遠距工作而誕生,像是遠距人力派遣、訂閱制旅宿服務等。「遠距工作尚處於發展階段,各國企業也持續推動資訊化,可以預見在未來,遠距工作將與企業的佈局與發展策略息息相關。」

關注遠距工作趨勢 為未來做好準備
2018 年,美國「富比士」雜誌曾預估到了2027 年,美國遠距工作人口比例將達到 50% ,COVID-19 疫情的衝擊,無疑更加速了全球遠距工作的發展速度,不論是工作者或者企業,都在過程中調整、學習,試著為未來做好準備。「在過去的商務時代,一切講求制度化、流程化,只要完成既定的『SOP』,就能達成某種『成果』,企業需要的是找到不同位置的功能性人才。時至今日,許多企業提供的是『創新』與『服務』,需要的是具有獨立思維與創意的人才。如何尊重工作者個體的獨特性和專長,將其安排在對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效益,或許是接下來大家將著力探討的問題。」
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人關注遠距工作議題,Andrew 於 2017 年成立的「Remote Taiwan」臉書社群,則是國內相關資訊的集散地。「最初因為一場遠距工作分享會而成立,因為自己持續關注議題,成員也會主動分享各種相關資訊,漸漸的成為一個小有規模的討論社群。」社團中除了各種遠距工作案例分享,也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遠距工作機會,默默連結著國內外關注遠距工作的企業與工作者。
回歸個人工作與生活,彈性職場、遠距工作議題的出現,不僅影響人類工作型態的轉變,更延伸出各種生活風格的展現,如近年來流行的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工作旅行(Workation),皆是人們立基於更大的工作彈性基礎上,實踐出的另一種獨特生活方式。身為遠距工作的實踐者,Andrew 也期待大家為新時代的工作模式做好準備,為未來的生活樣貌帶來更多包容與可能性。

文 / 白騏瑋
圖 / 白騏瑋
特別感謝 / ALL DAY ROASTING COMPANY